近日,省政府批复了2019—2020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获奖成果。我院彭飞教授和吴华清教授在《经济研究》发表文章《未预期的非税负担冲击:基于“营改增”的研究》,获得了2019-2020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。
该成果发现,近年来,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政策,对于减轻企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与发达国家不同,我国企业除了面临较高的税负以外,还面临较大的非税负担压力,已经成为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。从根源上来说,企业非税负担过重与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有直接关联。本研究证实,“营改增”减税政策引起了地方财政压力上升,导致非税征管力度策略性提高,进而增加了企业非税负担。其中,获得减税支持的传统增值税行业,非税负担明显增加,呈现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的跷跷板效应。本研究论证了减税与降费之间存在替代关系,而非预期的互补关系,结论为深化增值税改革、健全地方税体系以及全面评估减税降费效果具有重要政策价值。
首先,加快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,从财力分配上约束地方政府行为。有效约束地方非税收入扩张,降低企业非税负担,一个关键问题在于,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收入制度,减轻地方政府对非税收入的依赖。
其次,切实减轻企业负担,不仅要落实减税政策,而且要加强降费政策的协同治理。当前增值税改革正朝着“减并税档”的目标有序推进,然而减税所追求的激励投资、促进分工和优化产业结构等目标,很可能受到非税负担的冲击。为了防止产生“跷跷板”效应,故需要推进全面而又严格的降费制度设计。从当前来看,非税收入制度建设相对较为滞后,可尝试上移部分省级以下非税收入征管权限,以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管。
最后,提高减税政策和降费政策的有效性、精准性和协调性,既要规避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也要规避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。对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,可采取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,提高企业减负获得感。尤其对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,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,采用单一征收率的办法,综合计征企业税费。